夏至已过,蝉鸣渐起,2025年三伏天( 7月20日-8月18日)进入倒计时!中医护理门诊提醒:学习《黄帝内经》智慧,抓住“扶阳窗口期”,预防冬至重病。
2025 年三伏天具体时间
初伏:2025年7月20日
中伏:2025年7月30日
末伏:2025年8月09日
一、三伏天为何是“冬病夏治”的黄金期?
《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云:“夏三月,此为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阳气如烈日蒸腾于外,三伏天是一年中最热最难过的一个月,也是防病养生的上佳时机。而三伏天中的“伏”字本指阴气受阳气所迫潜藏地下,此时人体毛孔开泄,所以恰好可以借天时驱散寒凝、扶阳固本。
《黄帝内经》同时指出,若违背夏季养生之道,“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若夏季养生不当,不仅损伤心气,更会为秋冬疾病埋下隐患。
二、从《黄帝内经》到现代养生:四步筑牢健康根基
1、食饮有节: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痹论》
虽然酷暑难耐,但也忌贪凉饮冷:冰镇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反致寒湿内生;宜食温热与祛湿食材如:生姜温胃散寒、紫苏理气和中,薏米、红豆、茯苓等健脾祛湿,借三伏阳气化开体内寒凝。
(1)紫苏桃子姜饮:伏天酷暑,天热没食欲,容易口干舌燥,推荐紫苏桃子姜饮:准备半个生姜和两个脆桃切片腌制。紫苏撕碎、冰糖和柠檬汁揉搓出汁。最后把所有材料一起放入密封罐中,放入冰箱冷藏一夜后即可食用。
(2)黄芪茯苓粥:伏天雨水也多,湿气影响脾胃运化,导致脾气虚,消化功能减弱。推荐黄芪茯苓粥:准备黄芪60克、茯苓20克,大米适量。将黄芪和茯苓泡软,一起煮粥。食用时将黄芪药渣捞出不食用。
2、起居有常: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生气通天论》
(1)要顺应天气节律调整作息,遵循“夜卧早起”原则,可晚睡但不超过23点,早上6点到7点起床迎接晨光,顺应昼长夜短的自然规律。
(2)午后小憩30分钟,弥补夏日昼长带来的疲劳,养足阳气而不耗伤。可以在睡前准备40度左右的热水加艾草叶泡脚,达到引火下行改善手脚冰凉的作用。
3、不妄作劳:因于暑,汗,烦则喘喝——《生气通天论》
(1)三伏天主要以避暑为主,宜伏不宜动,若需要锻炼应避开正午烈日,选择清晨或傍晚凉爽时段,于阴凉处进行散步、八段锦等轻运动,以“微微汗出”为度。
(2)三伏养生借暑令排寒时,需要时时保护津液,运动后及时补水,避免汗出当风,防止寒邪趁毛孔开泄而入。
4、调和阴阳: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1)三伏贴:以辛温药物(如白芥子、细辛)贴敷大椎、肺俞等穴,透皮输注阳气,激发经气,冬病夏治。适用于咳喘、关节炎等冬季加重之症。
(2)督脉灸:沿脊柱督脉铺姜艾灸,温补元阳,散寒通络。督脉为“阳脉之海”,灸之可振奋全身阳气,改善畏寒、疲劳。

(3)葫芦灸:腹部为阴经所聚,灸之可调和脾胃阴阳,化解暑湿困脾。三伏天正是顺应天时调养身体的黄金期。从现在开始做好起居、饮食、经络调养,不仅能安然度过酷暑,更能为冬至时抵御疾病筑牢防线。这个夏天,不妨跟着古人的智慧,让身体在“暑热”中积蓄能量,迎接下一个冬天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