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风采

所在位置 | 教学科研 | 导师风采

博导 范刚启 脑病科

博士生导师:南京中医药大学

1.特长及优势

从医36年。主要从事脑病针药结合临床、教学、教研工作。

1984年毕业于扬州医学院中医专业,1994年毕业于长春中医药大学,2000年毕业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最后学位为医学博士。

先后进修针灸临床、神经内科临床及康复临床。分别就职于邳州市中医院内科、解放军97医院中医科(中医科及消化科)、414医院神经内科,南京市中医院脑病科。临床擅长脑病诊疗。

从事中医、针灸、神经内科教学近30年。作为导师,指导及毕业硕士生40人,博士生5人。

求学经历及工作、教学、科研经历的特殊性,导致其知识结构具有很强的个性,即知识结构为:中医内科学+西医神经病学+中医针灸学+康复医学。医学基础知识扎实,临床能力强,科研能力强,教学能力强,医疗管理强。

极力主张并积极践行针药结合、优选治疗方案的临床模式。擅长头痛、中风、眩晕等常见脑病的中医综合诊疗。成立了江苏省首家中医头痛门诊,为首诊医师。优选的中风诊疗方案,原创的排针平刺法、穴位埋线法治疗头痛、眩晕等病,临床操作规范、简单,可重复性强,疗效可重复性高,提高了疗效,深受各级医生及患者欢迎。

2.学习经历:

1981-1984:扬州大学医学院(原扬州医学院)中医专业  学生

1988-1989: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进修医师

1991-1994:长春中医药大学 针灸专业 硕士研究生,1994年获临床医学硕士学位;导师:刘冠军教授(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院长、东北针灸学会会长,1级教授,已故),

1997-2000: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针灸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获临床医学博士学位;导师:吴旭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系主任、针灸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中医院针灸科主任),

1999:徐州市中心医院(徐州四院),神经内科,科研及进修,1年;

2004: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进修医师,康复理论(3个月);

2008:江苏省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 进修医师,康复临床(3个月)。

2008-2011: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培训班(3年),“江苏省优秀中青年中医”

3.工作经历:

1984-1991:邳州市中医院  大内科,住院医师(7年) ;

1994-1997:南京军区徐州第97中心医院  中医及消化科,主治军医(3年);

2000-2004: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第414医院  神经内科,主治军医(3年),副主任军医(2003年,第二军医大学任命)。同时担任南京军医学院  中医学、神经病学的教学工作,副教授。

2004-至今:南京市中医院(南京中医药大学直属南京中医院)脑病科,针药结合临床及康复工作。副主任医师(5年),主任中医师(2009年获资格,江苏省人事厅任命;2011年聘任);

2009年:南京市中医院 脑病科及头痛门诊 主诊医师。

4.支援经历:

2006年:涟水县中医院  脑病科,全脱产3个月,组建神经内科;

2010年全年,2013年全年,2018-2019年两年:浦口区中医院  脑病科,每周1次,计4年。

2015年,1个月:佳木斯市中医院脑病科,联谊交流。

5.学会职务:

2004年:中国针灸学会 针灸临床分会 脑病专业委员会 主任委员(首届)、常务理事

2005年:江苏省针灸学会 急症专业委员会 副秘书长

2008年:江苏省康复医学会 脑损伤专业委员会 委员

2011年:中医头痛学会江苏省分会 委员;

201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委员

6.获奖情况:

1989年:先进工作者(邳州市人民政府)

2002年: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成果奖(“脑梗死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2等奖,徐州市科技局)

2003年:中国科协期刊优秀论文奖(“脑梗死手功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首届,针灸界唯一的一篇获奖论文)

2008年:先进工作者(南京市中医院);

2011年:脑梗死运动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新技术引进奖,2等奖,南京市卫生局(署名第一位)

2012年:“通脑活络针刺法在治疗脑梗死急性期不同时间窗的应用”,2012年“江苏中医药科学技术二等奖”,主要研究者(前5位)。

2017年:排针平刺法治疗头痛,江苏省卫健委,江苏省医学新技术奖,一等奖(署名第一位);

2018年:优秀共产党员(南京市卫健委)


人才培养

从事中医、针灸、神经内科教学近30年。作为导师,指导及毕业硕士生40人,博士生5人。


教学成果

教学经历:

1989-1991:邳州市卫校,中医学;

1994-1997:解放军第97医院卫校,中医学,讲师;

2000-2004:第二军医大学南京军医学院,中医学(1年),神经病学(3年),副教授;

2004-至今: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2005年),教授(2012年),硕士研究生导师(2006年),博士生导师(2015年)。


科研成果

科研经历:

1994年:获针灸专业,临床医学硕士学位,从事针药结合中风治疗方案的优选;

2000年:获针灸专业,临床医学博士学位,从事穴位注射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风针药结合治疗方案的优选;

1998年:脑梗死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江苏省教委课题暨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K98012,2万元);

2002年:针刺对脑水肿的干预作用及机理研究(南京军医学院,3万元);

2005年:针刺与TGF-β经鼻给药联用对脑梗死大鼠室周带干细胞分化及其功能的影响(江苏省教委课题暨江苏省针灸学重点实验室,课题编号:KJA200501,3万元);

2008年: 脑梗死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方案的优选(南京市中医院,3万元);

2008年:多发性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南京市卫生局,5万元);

2008年:多发性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江苏省中管局,3万元);

2011年:颈源性头痛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南京市科技局,5万元);

2012年:颈源性头痛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江苏省教育厅开放课题,5万元);

2014年:颈源性头痛穴位注射治疗方案的优选 (南京市科技局,10万元);

2017年: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支配区穴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的临床观察(南京市科技局,10万元);

2018年: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支配区穴针刺镇痛效应的相对特异性及fMRI对比((南京市卫健委,20万元);

发表论文目录(截止日期:2021.11.30)

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100余篇。

周文珠,王 悦,罗妮莎,杨春滟,林 祺,陈宇航,蒋亚楠,李 晶,范刚启。排针平刺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手法复位后 残余头晕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21,41(12):1317-1320

寇任重,杨 峰,林 祺,陶腊梅,余晓璐,侯 腾,王 琳,范刚启排针平刺法联合苯甲酸利扎曲普坦片治疗无先兆偏头痛急性期临床观察[J] 中国针灸2021年9月第41卷第9期Chinese Acupuncture & Moxibustion,Sep. 2021,Vol. 41 No. 9 ·993-998

罗妮莎,周文珠,王悦,杨春滟,林祺,范香瀛,寇任重,范刚启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动物实验研究的要素分析及思考Shanghai J Acu-mox, 2021,40(1):112-119

沈彦喜1 范刚启2平刺穴位埋线、直刺穴位埋线与排针平刺治疗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比较江苏中医药,2021年总第53卷第1期:56-58

封春杰,牛家苑,范刚启偏头痛急性期不同神经分布区穴位的针刺镇痛效应观察智慧健康。智慧健康2021年7(10):178-186

林祺,周文珠,王悦,杨春滟,罗妮莎,范香瀛,寇任重,王琳,侯腾,范刚启.排针平刺法治疗头痛[J].中国针灸,2020,40(11):1193-1197.

杨春滟,周文珠,王悦,范香瀛,罗妮莎,林祺,范刚启.颈源性头痛辨证分型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22(11):195-200.

吴天晨,范刚启,梁艳.养血清脑颗粒对比天麻钩藤饮治疗中风肝阳上亢舌下络脉的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20,39(04):1-2.

朱正萍,范刚启.浮针联合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肝郁化火型原发性失眠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20,39(03):274-279.

林祺,罗妮莎,杨春滟,范香瀛,王悦,周文珠,范刚启.再论浮针疗法对针灸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2020,40(03):307-314.

范香瀛,文玉茵,杨春滟,罗妮莎,林祺,范刚启.偏头痛辨证分型与针刺疗效的关系分析[J].中国针灸,2020,40(01):96-102.

施娟娟,陆瑾,卢杰,范刚启.巨刺结合同名经取穴法在浮针治痛中的运用探析[J].中国针灸,2019,39(12):1283-1284.

朱正萍,范刚启.针药结合治疗颈源性头痛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19,35(10):40-43.

王丹,文亚,文玉茵,范刚启.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穴位优选现状及思考[J].中国针灸,2019,39(08):896-900.

施娟娟,卢杰,陆瑾,范刚启.浮针扫散“腰五穴”配合再灌注活动治疗非特异性下腰痛23例[J].中国针灸,2019,39(04):451-452.

王丹,文亚,文玉茵,范刚启.针刺预防性治疗偏头痛选穴现状及思考[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8,20(12):104-107.

文亚,王丹,范刚启.针刺治疗急性期偏头痛的穴位选择[J].中国针灸,2018,38(11):1183-1188.

吴天晨,范刚启,惠振.短暂性癫痫性遗忘症一例[J].脑与神经疾病杂志,2018,26(11):685-690.

朱正萍,范刚启.穴位埋线联合氟桂利嗪治疗偏头痛30例[J].河南中医,2018,38(08):1185-1188.

余晓璐,牛家苑,范刚启.针刺治疗急性期偏头痛方案的初步优选[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03):272-276.

刘岚青,寇任重,文亚,王丹,范刚启.偏头痛针刺治疗方案时间因素选择的文献分析[J].中医杂志,2018,59(05):435-440.

寇任重,陶腊梅,刘岚青,王丹,文亚,杨峰,牛家苑,余晓璐,杭晓娟,范刚启.针刺治疗偏头痛急性期优选研究的现状及思考[J].中医杂志,2018,59(04):348-351+357.

刘岚青,寇任重,文亚,王丹,范刚启.针刺镇痛中针刺深度相关因素分析[J].中医杂志,2017,58(20):1731-1735.

寇任重,刘岚青,文亚,范刚启.颈源性头痛临床特征及问题分析[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23(07):524-529.

寇任重,范刚启,刘岚青,韩玥,孙露.基于多学科协作的头痛单元组建与运作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7,37(06):36-38.

吴天晨,范刚启.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发作性睡病1例[J].中医药导报,2017,23(07):101-103.

孙露,寇任重,刘岚青,范刚启.针刺方向与针刺镇痛[J].中国针灸,2017,37(03):279-283+290.

寇任重,徐天成,张建斌,范刚启.论分经养胎理论及其运用[J].中医杂志,2016,57(21):1810-1814.

冯琳茜,范刚启.排针平刺法治疗贝尔麻痹所致头痛20例[J].河南中医,2016,36(10):1741-1743.

徐春花,范刚启,赵杨.头皮针流派比较及发挥[J].中国针灸,2016,36(06):663-667.

韩玥,王茵萍,范刚启.“外耳道”穴的命名及临床运用[J].中医杂志,2016,57(07):548-551.

牛家苑,范刚启.论偏头痛急性期针刺效应神经通路的相对特异性(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5,25(04):59-66.

陈大春,高建芸,陈璐,郝传传,范刚启.卒中后肩痛不同时期针刺刺法的多因素优选方案分析[J].中国针灸,2015,35(12):1225-1230.

沈彦喜,范刚启.论“督脉入脑”之途径[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29(05):24-28.

都鹏飞,范刚启.针刺层次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10(08):1051-1053.

杨峰,郝传传,朱正萍,孙轩翔,范刚启.对颈源性头痛针刺治疗优选方案的疗效验证[J].江苏中医药,2015,47(07):70-71.

杨峰,范刚启.针药结合与针刺、药物治疗偏头痛疗效比较[J].吉林中医药,2015,35(03):300-303.

都鹏飞,范刚启.浅谈针刺的层次[J].中医药通报,2014,13(06):51-53.

钱俐俐,范刚启.水针疗法治疗颈源性头痛的用药分析[J].天津中医药,2014,31(08):507-509.

侯腾,范刚启.针刺治疗脑梗死后吞咽障碍方案的初步优选[J].上海针灸杂志,2014,33(07):604-606.

朱栋华,赵杨,范刚启.头针、体针联合治疗卒中研究现状[J].河北中医,2014,36(05):783-785.

魏婕,范刚启.针刺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04):228-231.

郝传传,朱正萍,孙轩翔,范刚启.颈源性头痛针刺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J].中医杂志,2014,55(06):478-481.

朱慧君,范刚启,赵杨.中风后足内翻的针灸治疗现状[J].中国针灸,2014,34(03):309-312.

范刚启,钱俐俐,赵杨,符仲华,ZHOU Dong-sheng.针刺镇痛机制的多样性及问题分析(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3,23(04):28-35.

钱俐俐,范刚启.针灸治疗头痛临床研究统计设计述评[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06):86-89.

朱慧君,范刚启.针灸疗法在疼痛的组织化医疗中的作用[J].中国针灸,2013,33(06):553-556.

刘玲,范刚启.浮针疗法与传统针刺疗法之比较[J].针灸临床杂志,2013,29(02):51-53.

范刚启,钱俐俐,赵杨,符仲华.针刺镇痛机制的多样性及问题分析[J].中国针灸,2013,33(01):92-96.

许若晴,范刚启.卒中后吞咽障碍针灸治疗时机的研究进展[J].中国针灸,2012,32(11):1054-1056.

余晓璐,范刚启.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偏头痛针刺疗效的关系[J].针灸临床杂志,2012,28(08):76-79.

吴宝红,范刚启.影响颈源性眩晕针灸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4(01):177-179.

张敬华,李继英,赵杨,范刚启,王敬卿.通脑活络针刺法配合吞咽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临床观察[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2):188-189.

王沁,范刚启,王茵萍.影响肺系疾病穴位贴敷疗效的多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11):160-162.

孙轩翔,范刚启,戴秀珍.脑梗死吞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初步优选[J].中国针灸,2011,31(10):879-882.

范刚启,赵杨,符仲华.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英文)[J].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1,21(01):44-51.

范刚启,赵杨,符仲华.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与针刺镇痛的关系[J].中国针灸,2010,30(11):965-968.

郝传传,杭晓娟,范刚启.针灸治疗颈源性头痛研究建议[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05):129-131.

侯腾,范刚启.影响卒中后吞咽困难针刺效应的多因素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02):168-170.

杭晓娟,范刚启,郝传传.对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研究的几点建议[J].甘肃中医,2010,23(01):36-39.

苗芬,侯腾,范刚启.影响卒中后肌张力异常针灸效应的多因素分析[J].河南中医,2009,29(05):496-498.

范刚启,陆艳,赵杨,王玲玲,徐斌,刘新峰,吴旭.针药结合治疗中风研究的系统分析[J].针刺研究,2007(02):139-141.

张新,范刚启.穴位注射对大鼠实验性胃癌前病变胃粘膜损伤的防治作用及对前列腺素E_2、生长抑素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2006(12):698-699.

范刚启,赵杨,陆艳,王敬卿,曹树平,沈卫平,郭志力,李继英.中医卒中单元之系统分析[J].医学与哲学,2006(10):69-71.

范刚启,符仲华,曹树平,沈卫平.浮针疗法及其对针灸学发展的启示[J].中国针灸,2005(10):733-736.

范刚启,蔡辉,赵凌杰,吴旭,王玲玲,王启才.对目前针灸治疗中风病研究的几点建议[J].中国针灸,2004(06):66-69.

范刚启,王辉,王晓勇,谢凌钧.联想思维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04):364-365.

范刚启,吴旭,陶月玉,张炳新,王辉,蔚志刚.脑梗死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及其对TXB_2、6-Keto-PGF_(1α)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3(10):3-6.

姜可,范刚启,王辉.活血化瘀中成药在中风治疗中的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2003(09):717-718.

范刚启,王辉.正交设计在穴位注射研究中的应用[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04):361-362.

范刚启,宋祥龙,王辉,王晓勇,谢凌钧.活血化瘀治疗癌及癌前病变效应的两重性与血管生成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8):624-626.

范刚启,王玲玲,王启才,吴旭.神经系病针灸临床病谱和治疗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03(08):41-43.

范刚启,王辉,吴旭,蔚志刚,王晓勇,谢凌钧.脑梗死患者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及其对内皮素的影响[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3(02):102-105.

范刚启,何崇,王茵萍,王辉.分子生物学在针灸学研究中的应用展望[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04):245-246.

蔚志刚,范刚启,王辉,吴旭.脑梗死上肢瘫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及其对NO的影响[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2(03):186-188.

范刚启,王茵萍,何崇,王玲玲,吴旭.实现针灸科研思维模式的转变[J].中国针灸,2002(09):56-59.

范刚启,蔚志刚,王辉,吴旭.脑梗死手功能障碍针刺治疗方案的优选[J].中国针灸,2002(08):8-11.

范刚启,吴旭,薛忠元,毛树章.Application of Healthy-Side Needling to Treatment of Apoplectic Hemiplegia[J].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2002(02):143-147.

范刚启,王群红,曹妍妍,杨杰,姜劲峰.气的实质与基因关系的研究[J].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1(03):171-173.

范刚启,陆斌.穴位注射疗法研究的现状及展望[J].中国针灸,2001(07):53-56.

范刚启,王茵萍,陆斌,吴旭.健脾化瘀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凋亡的作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08):637-639.

范刚启,田青乐,吴旭.谈正交设计在针刺手法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针灸,1999(08):3-5.

范刚启,吴旭,张慰丰.实现中医思维模式的转变[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9(04):3-5.

范刚启,吴旭.活血化瘀法对胃癌前病变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J].医学与哲学,1999(05):26-28.

范刚启.巨刺法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选择应用[J].中医文献杂志,1999(01):48.

范刚启,吴旭,薛忠元.巨刺法在中风偏瘫治疗中的选择应用[J].中医杂志,1999(01):54-56.

范刚启,赵勇,薛忠源.针灸治疗中风失语研究述评[J].辽宁中医杂志,1997(08):46-47.

范刚启,刘冠军.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时机选择[J].中医杂志,1997(03):178-179.

范刚启,刘冠军,李一清.针刺治疗中风病的时机选择[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06):31-34.

范刚启,王鹤翌,刘冠军,纪青山,李一清.针刺治疗脑梗塞最佳疗效方案初探[J].辽宁中医杂志,1996(11):41-43.

范刚启,王梅康.刘冠军教授治疗中风经验丛谈[J].上海针灸杂志,1996(05):2-3.

范刚启,钱广洪,张南征,金义生.针刺手法研究现状分析[J].医学与哲学,1996(04):181-183.

范刚启.停服避孕药后发生缺血性结肠炎1例[J].国外医学(计划生育分册),1996(01):34-35.

范刚启,张春香,吴恒举,薛忠元.治瘫痪要穴三阴交[J].中医杂志,1995(12):754-755.

范刚启,张南征,毛智生.目前针灸临床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医学与哲学,1995(07):344-347.

刘冠军,范刚启.用系统科学指导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95(02):90-91.

范刚启.急性期中风中医诊断与颅脑CT扫描关系分析[J].中医杂志,1995(03):164-166+132.

范刚启,周喆,刘冠军.正交试验设计在针灸临床研究中的应用[J].上海针灸杂志,1995(01):42-43.

范刚启.中西医中风失语辨析[J].陕西中医,1994(12):568.

范刚启,刘冠军,纪青山,潘建华.隔姜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1994(06):345-346.

范刚启,刘冠军.用系统科学指导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1994(02):38-40.

范刚启,金润泉.急性期中风病类诊断与颅脑CT扫描关系分析[J].江苏中医,1994(01):38-40.

范刚启,杨帆,魏峰,刘冠军,纪青山,李一清.影响针刺治疗中风效应因素的研究概况[J].江苏中医,1993(10):20-23.

范刚启,刘冠军.用系统科学指导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1993(09):39-40.

范刚启,刘冠军,纪青山.隔姜灸治疗贝尔麻痹90例[J].中医杂志,1993(07):38-39.

范刚启,导师,刘冠军,李一清,胡义保.针刺治疗脊髓灰质炎时机初探——附150例临床分析[J].针灸学报,1992(05):34-37.


导师寄语

中医学总共有两条腿,针和药。本来就没有多少武器,再分开,力量就变弱了。从内科转为针灸,再从针灸,转为针药结合,我深深地体会到针药结合的临床优势。而针药结合脑病治疗方案的优化,一直是本人的追求。欢迎有趣者加入本团队,共同致力于针药结合脑病治疗方案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