膏方热,让市面上充斥着琳琅满目小儿滋补品,不少家长十分热衷给孩子吃补品、服膏方,但儿童吃膏方其实大有讲究。
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好比旭日初升,草木方荫,脏腑机能处在不断生长发育及逐步完善之中,因而进补只能因势利导、顺势而为,不可太过峻补和蛮补,膏方调理时更要讲究“量体裁衣”。
中医认为“补”是针对“虚”而言的。所谓“虚则补之”,就是说有“虚”的人才需要“补”。儿童并不是成人的简单缩影,而是有着自身的诸多生理病理特点,其中最根本的一点是小儿机体的精、气、血、津液及脏腑的各种生理功能状态,都处于幼稚和发育不完善的状态,中医儿科学将其归纳为小儿有“三不足”,即“肺常不足”(肺娇嫩)、脾常不足、肾常不足(肾常虚),因而小儿常患肺系(呼吸系统)、脾系(消化系统)和肾系(生长和发育迟缓等)疾病。尤其一些先天禀赋不足(如早产儿)和后天喂养不当的儿童,以及某些患急症、重病后尚处在恢复期的儿童,往往虚象更为明显,如常见食欲不振、面色无华、形瘦或虚胖、反复感冒、咳嗽、哮喘、自汗盗汗等,这时往往需要进补,以补充气血不足、平衡阴阳,达到提高免疫力、增强体质,减少发病和去除病邪的目的。
适宜儿童
(1)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这类儿童不耐寒凉,外界气候变化忽冷忽热时三天两头感冒、咳嗽,往往每1-2个月就会发病一次,甚至长期有咳嗽咯痰的症状,平时汗多,有自汗或盗汗,吃饭不香。这类孩子需及时进补,主要治法是补益肺脾之气,增强免疫力,促进食欲和吸收能力,进而增加儿童体质、提高抗病能力,有利于预防呼吸道感染或减少复发;
(2)支气管哮喘患儿: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喘促、痰鸣,春秋季节易发病,通过治疗其发作虽可暂时得以缓解,但在缓解期常见多汗易感、喉中痰声或咳嗽、畏寒肢冷等肺脾肾虚的症状。这类孩子在冬季病情稳定时就应及时采用健脾益肺、滋肾纳气的方法进行调补,旨在增强患儿体质、改善与减低其过敏性,使其来年春天不发或少发哮喘;
(3)厌食及生长与发育迟缓等疾病的儿童:这类孩子平时常见面色黄白、乏力易倦,体重及身高增长缓慢,注意力涣散,烦躁易怒、睡眠不安等症状。治疗时应先服用1-2周健脾开胃消导的“开路方”,食欲恢复后再服用健脾益气,补益肝肾之品,以补气养血、滋肾益智,促进生长;
(4)贫血患儿:这类患儿常面黄肌瘦、倦怠乏力、多汗、记忆力差,主要是由于喂养不当或疾病影响导致营养不良,这类患儿也应及时进补。常用党参、白芍、当归、红枣、桂圆、何首乌、枸杞等,消化与吸收能力好的孩子还可酌情加用阿胶等,以调治五脏,培补气血。
小儿用药大都为清补平和之品,补药不可太滋腻,导致难消化、难吸收,甚至影响小儿自身内脏的功能,故人参(尤其是红参)、鹿茸、龟板、阿胶等滋腻厚重之品就较少选用。
儿童运用膏方调补一定要在中医儿科专业医生指导下因人而异、因质而异地进行。